乳腺调理:艾灸调理乳腺疾病的2个案例

2019-09-20

乳腺疾病是广大妇女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中医药治疗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而灸法具有简便易行、疗效奇特的优点,我在临床上善用灸法治疗乳腺疾病,取得了显著疗效,现举验案三则,仅供同通参考,不妥之处,望以指正。

案例一:乳腺增生病

女士,36岁,教师。1999年4月16日初诊。

主诉:双乳肿块疼痛反复发作6年余。

病史:双乳胀痛与月经周期、情绪不好有关。伴有月经推迟,行经量少,色红,有血块。曾服逍遥丸、天冬素片、乳癖消、维生索E、维生素B6,中药百余剂,疗效不显。

体格检查 双乳外形对称。乳头皮肤无异常。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3cmx3 cm的片块,表面呈结节状,质地韧硬,活动度可,触痛明显,其周围可触及到多个小片块及结节;右乳外上象限、内上象限少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片块、结节,质地韧,活动度可,有触痛感,双乳乳头可挤出少量淡黄色溢液,腋下淋巴结未触及,舌质淡,苔薄白。脉弦细。

乳腺钼靶X线摄片示:双乳腺小叶增生;

西医诊断:双侧乳腺增生病;

中医诊断:乳癖,证属肝气郁结,冲任失调。

治法:疏肝理气,调理冲任,散结止痛;香灸灸阿是穴、膻中、乳根、期门、屋翳、三阴交.每穴15分钟,1次/天,14天为一疗程。一疗程后肿块缩小变软、疼痛减轻;休息一周后,继灸治1个疗程,肿块疼痛皆消,临床痊愈,随防半年未复发。

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,冲任失调。血淤痰凝,治宜辨证辨病相结合,分别采用相应的疏肝理气、调理冲任、活血化淤、化痰散结等治疗方法。本例患者采用灸法治疗,分别艾灸乳根、期门、屋翳,具有疏肝和胃,疏通乳房气血的作用;膻中为气海.以宽胸理气;三阴交乃三阴经交会之穴,补益肝肾,调理冲任;脉脉艾灸提醒你配合阿是穴活血化淤,散结止痛,而直达病所,诸穴合用,共凑疏肝理气、调理冲任、散结止痛之功。证治相投,易获良效。


微信图片_20180925171010.jpg


案例二:慢性乳腺炎

女士26岁,机关干部。产后2个月。于2001年3月29日初诊。主诉:左乳肿块疼痛20天。现病史:1个月前哺乳致头皲裂,哺乳痛甚,经治无效。10天后突然左乳肿胀疼痛。皮肤微红,泌乳不畅,恶寒发热,头痛乏力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乳腺炎,给青霉素640万U,静脉点滴,早晚各1次,配服中药8剂后,皮肤红肿消失,疼痛减轻,肿块微硬,随后改用菌必治3g,静脉点滴,1次/天,服中药治疗10天,肿块不消,疗效不显,遂来我院诊治。

症见:左乳外上象限肿块。如小鸡蛋样大,质地韧硬,触痛轻,皮色不变,无波动感及全身症状,腋下淋巴结未触及。B超提示:左乳外上象限深部有一3.6 cmx3cmx2.8 cm混合性包块。

西医诊断:左乳慢性乳腺炎;

中医诊断:左乳乳痈,僵块期,证属气血热毒凝滞。

治法:温阳消肿,化淤散结;香灸灸阿是穴、肩井穴,每穴灸15分钟,早晚各一次,并在B超引导下穿刺取黏稠脓液15ml:治疗5天后复诊:肿块明显缩小、变软,又穿刺抽取脓液6ml;继续治疗6 天后复诊。B超示无液性暗区。脓腔消失,肿块缩至1.6 cmx1.5 cmx1.2cm大,继灸治10天肿块消失而愈,继续哺乳。

灸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急性乳炎的早期治疗,而用于慢性乳腺炎的治疗则报道甚少。本例患者乃因早期过用大量抗生素和寒凉中药太过,使局部热毒虽减,但致脓周机化,气血热毒凝滞,而形成慢性迁延性炎症,欲消而不能。

  临床上以乳内肿块,皮色不变,韧硬不消,不热微痛为特征.俗称“僵块”。治应温经通络。消淤散结,不可继用苦寒。艾灸阿是穴具有温经行气,活血消肿。消淤散结,改善局部血运,促进炎症吸收,病变组织康复的作用,再配合乳痈经验穴肩井穴,相得益彰,疗效敏捷。


分享